• 欢迎来到北京明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010-82378600, 13911129392

观察:智慧公安、司法建设之现状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Legal观察,ID:legalab】



智慧公安的建设现状

公安机关由于业务范围的广泛性,是司法行政机关里面最早开始信息化建设的单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设的违法犯罪信息系统、人口信息系统、出入境管理信息系统到国家犯罪信息中心建成运行,以及金盾工程的持续建设,都反映了公安领域对数据化、信息化的高度重视。


公安部在2016年底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力争到2017年底,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系统”。2017年6月20日,公安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公安科技信息化工作会议,要贯彻落实《“十三五”平安中国建设规划》和公安部《关于推进公安信息化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十三五”公安信息化项目建设,确保公安信息化建设战略布局顺利实施。要加强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构建公安大数据体系,为公安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安全支撑。


走在时代前列,也意味着没有更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或者反过来说,智慧公安建设的经验,也可以是其他领域智慧司法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建设内容多,应用效果评估有待加强

各地对智慧警务建设,覆盖面广、内容形式多样。无论是针对智慧交通、智能安防还是网络信息侦查、移动警务等各个领域,公安系统建设的信息化设施从软件到硬件、从网络到终端,种类繁多。根据公安部统计,2018年年底,全国6个省的96个地市仅报送参评创新项目的移动应用就达到266个;


视频监控系统也是各地建设的重点,以宁夏为例,全自治区公安机关建成联网视频监控探头3万余个,其中治安探头2万余个、电子卡口2300余个、电子警察4800余个、抓拍相机340余个、高空瞭望摄像机110余个、违停抓拍相机1020个,初步实现公安视频监控一类重点区域“天网”全覆盖。


这些海量应用、数据,到底应用效果如何,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目前比较缺乏复盘、评估机制,各地普遍存在重立项、重建设,轻应用、轻评估的情况。


尤其是对收集的海量数据而言,如何有效整合各地区、各部门的情报信息,如何从海量的、复杂的信息中快速提取发掘关键信息,也是当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比如,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代码、统一共享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与其他政务部门、工商企业等信息共享、使用情况;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应用平台融合业务与地图展示的调用情况;反电信网络诈骗信息平台的效率和效果情况等,都需要有效评估,不断迭代。


2.信息系统建设各成一体,各类软硬件设备缺乏统一管理和维护

2012-2017年5年间,全国公安机关基础设施终端设备增加30%,通信设备增加40%,带宽提高2倍,联网视频监控终端增加4倍,服务器增加6倍,存储容量和数据规模增加10倍,信息系统建设如火如荼。


各个信息系统建设、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厂商或者项目履行的问题,缺乏相应的管理维护人员,而随着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各类系统建设初期往往硬件配置标准较低,导致无法适应更复杂的应用环境,最终硬件设施造成浪费,甚至损坏、报废;另一方面,某些软件平台建设存在共享度高、平台数量少的现象,多入口、重复录入、信息不通等问题较为常见,软硬件建设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现象普遍。


3.重视数据类、情报类、服务类系统建设,对规范执法类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从目前各地公开或者公安部作为亮点进行宣传的信息化系统,大多数为数据、情报、服务类系统,而且以各级公安机关数据、业务联网作为重点。


数据互联方面,如公安部基本实现了对公共区域、主要道路节点、重点单位和要害部位的高清视频覆盖和视频资源全时可用,32个省级单位全部实现了部、省两级移动信息网互联互通。


情报系统方面,如广西建立“1+8+X”大警务信息体系,建设“广西公安情报气象站”预警系统,预警6000多条重要情报线索。


再如上海市公安局利用反电诈中心通过智能识别进行中的疑似诈骗行为,挖掘并远程劝阻潜在被害人后,指令属地派出所民警处警见面和二次回访,各方联动进行犯罪预防。


便民服务方面,如浙江杭州于2016年1月7日上线的警民便民服务客户端——“警察叔叔”APP,5个月时间,用户下载量近60万次,日均使用次数约2.9万次;河南省公安机关2015年11月推出的省级“互联网+警务”便民服务平台。3年时间注册用户2480万人,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3370万件。


上述各方面的建设热度也反衬出规范执法类应用建设的薄弱。2018年开始全国启动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办案中心、案件管理中心、赃证物流转中心等实体、数据、业务的统一流转,执法办案平台的智能化升级将成为下一阶段智慧公安建设的重点。




智慧司法行政的建设现状

司法部自张军部长期间就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2017年7月31日司法部科技部印发《“十三五”全国司法行政科技创新规划》(司发通[2017]78号),作为统领司法行政工作的总体纲要。2018年司法部与国务院法制办进行了重组,更加重视全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2018年7月5日召开了全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决定加快建设“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明确要求2019年底完成这一建设目标,实现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加速推进业务的数据化,通过数据应用重塑优化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推动司法系统履职能力的持续升级,为全面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供全面有力的支撑,着力搭建全国司法“一朵云”“两平台”“三入口”的新一代信息化体系架构,持续建设六大类业务系统,构建三大支撑体系。


由此,我们通过检索网络上有关智慧司法行政的相关资料,共计所有相关信息158万余条,对前10页的相关报道内容进行了整理,可对全国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窥豹。


1.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开展自2018年开始进入高潮

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在2017年之前对智慧司法行政的报道为数不多,只有十几篇,到2018年,相关报道已经翻了四倍。


另外,从信息化工作的命名方式也可以看出这种变化,从最初的“智慧法务”到“智慧司法行政”以及 “智慧司法”称谓,也基本上是在2018年左右形成固定称谓。


根据司法部的要求,要在2018年底前,建成司法公有云和司法数据资源平台、共享服务平台,将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系统和数据迁移上云,为全系统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要在2019年9月底,完成标准规范建设,完成全面依法治国、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刑事执行与应急指挥、公共法律服务、综合保障与政务管理等六大类18项业务系统建设,完成司法大数据平台建设。要在2019年底,完善各类功能和应用,基本实现“大平台共享、大系统共治、大数据慧治”的“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建设目标。



2.建设领域以社区矫正、戒毒、调解、监狱等为主,其他业务类型也有涉及

从各地报道的先进建设经验来看,主要聚焦于社区矫正、强制戒毒、人民调解、监狱等司法行政工作,例如浙江开发VR虚拟现实毒瘾评估矫治系统,社区矫正工作中主要通过电子腕带、手机定位等方式解决监管、越界、报到、教育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公证、律师、司法鉴定、普法、法律援助等直接面向普通公众的司法行政服务内容,往往没有作为第一阶段的信息化研发重点,而这些方面恰恰是社会需求广泛、服务频次更高的领域。


而根据司法部“12363”行动规划,六大类业务系统已经整合为:全面依法治国业务系统、行政立法业务系统、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业务系统、刑事执行与应急指挥业务系统、公共法律服务业务系统、综合保障与政务管理业务系统。


其中,全面依法治国业务系统,是汇聚、整合中央、地方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方面和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刑事执行与应急指挥、公共法律服务、综合保障与政务管理等业务系统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开展数据挖掘与分析,辅助全面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研究、中长期规划制定、重大决策部署督查等全局性业务工作的开展。


行政立法业务系统,是建设完善行政立法规划计划制定、法律法规起草审查、条约审查、法规规章备案审查、法律法规编纂清理、法规译审等系统,助力形成完整、统一、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业务系统,是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信息系统建设,梳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方面的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权力清单。推进全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实现行政复议全流程线上办理,形成全国行政复议和应诉案件库,强化行政复议监督职能。


刑事执行与应急指挥业务系统,是持续推进刑事执行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整合。运用物联感知、视频智能分析、生物识别等多种技术和设备装备,对监狱服刑人员、戒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进行依法监管,实现整个刑事执行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公共法律服务业务系统,是依托中国法律服务网整体联动的服务网络,解决服务资源不均、服务领域下载、服务内容单一的问题,提升法律服务、普法与依法治理、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获取法律服务的新需求。


综合保障与政务管理业务系统,促进政务办公模式向云端和、移动化变革。建设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完善资源开放共享目录,全面推进司法系统与国家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


3.建设方式以在线、移动化为趋势

从各地信息化建设方式来看,大部分都采取了网络化移动化的形式,如广州的智慧公证项目,依托于微信小程序的方式,公证业务的咨询、申请、身份验证、审核、证件查验、缴费、发放、查询等全部环节均可以在线完成。甚至可以在身份验证环节,采用腾讯“慧眼”人脸识别和活体校验技术,实时对接公安部人口库核实申请人身份,在需要申请人签名的环节,支持申请人使用电子签名技术进行签名确认。更好地体现了数据联通、融合高效地便民服务。


还有如内蒙古自治区为解决地广人稀、解决法治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首创“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以有线电视4K智能机顶盒为载体,依托广电网络,将“公共法律服务”版块植入智能机顶盒首页,使之具备法律服务信息查询、法律服务资源选择、法律咨询三大功能的电视终端。群众只要打开电视,利用遥控器,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优质的法律服务。



4.各地开展情况不平衡

全国22个省都有关于智慧司法项目的报道,但总体来看,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与各地主管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有直接关系。


从各地报道的智慧司法建设亮点项目来看,江苏、浙江、四川是建设的排头兵,广东、山东、云南、吉林、湖南、广西等地也各有特色。如云南提出的一网二平台三中心模式,通过“法律咨询智能平台”(法律咨询机器人)提供咨询、出具法律咨询报告、“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则通过整合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12348”热线平台和网络平台形成的“三位一体”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山东推动“区块链”技术在社区矫正、公证、司法鉴定等司法行政领域应用,开发“一村一法律顾问”、“智慧民调”等系统。湖南则是立足于司法行政网络平台,建设“产品多,足够淘”“服务优,随你淘”“监管严,放心淘”“人气旺,大家淘”的如法网升级版。